扩内需、促发展、利长远——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提速
近日,财政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二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提速,三季度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时间较年初计划有所提前。总体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政策持续显效,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
扩大总需求 提振市场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计发行9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为5550亿元,均集中于二季度。其中,4月、5月、6月分别发行2期、4期、3期。
预算安排显示,今年我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因此,下半年预计仍有超过745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尚待发行使用。
相较于4月份财政部公布的发行安排,最新披露的发行计划显示,今年三季度有4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时间有所提前。其中,将于7月14日首发招标的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招标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0天。将于9月10日续发的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原计划提前14天。将于9月5日和9月19日续发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均比原计划时间提前。
在发行使用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渐次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设备更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第1批已经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第2批资金正在同步开展项目审核筛选。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销售快速增长,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14个细分领域,形成的重大项目客观上有利于扩大总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夯实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领域,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罗志恒说。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6月24日在作《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表示,下一步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债务风险
专家表示,“超长期”国债指的是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我国主要包括15年、20年、30年和50年四个期限品种。从利率期限结构来看,我国10年期以上国债收益率曲线较为平坦,相对而言,发行超长期国债融资成本较低。
罗志恒介绍说,在海外市场上,主要经济体几乎都选择了发行超长期国债作为财政融资的手段。具体来看,美国的超长期国债包括20年和30年两个期限品种;日本的超长期国债则包括15年、20年、30年和40年,其中15年期为浮动利率国债,其他期限品种均为固定利率国债;德国则仅有15年和30年。
数据还显示,从各国超长期国债规模占比来看,日本的超长期国债占比最大,达44.8%;德国超长期国债占比达到27.8%;美国的超长期国债占比为22.2%,其中20年期和30年期国债占比分别为4.5%和17.7%。
“相比之下,我国超长期国债占比偏低,仅为16.9%,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罗志恒认为,我国超长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比重相对较低,发行超长期国债尤其是30年期、50年期国债,不仅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还能满足投资者对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也可以参与购买超长期国债,除了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外,还有二级市场投资损益。
此外,专家还表示,目前中央财政加杠杆的空间更大,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国债占比提高,投向领域部分地能为地方所用,避免了地方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新华财经 董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