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通共享,协同增效——推进钢结构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 暨型钢产业链协同共建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9月5日,推进钢结构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暨型钢产业链协同共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副秘书长石洪卫,中国冶金报社副社长范铁军等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聚焦“好房子”建设需求,以热轧H型钢应用推广为核心,旨在搭建区域市场协同差异化排产的交流平台,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助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会上,晋南钢铁总裁张天福致欢迎词,山西省钢结构协会会长李海旺、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力致辞,石洪卫发表讲话,夏农做总结讲话。中钢协规划发展部主任王滨主持会议。
张天福认为,当前,钢结构建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热轧型钢凭借其显著优势,已成为生态背景下钢结构建筑的首选材料。他就热轧型钢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突破发展困境,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热轧H型钢品种规格多样化,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深化产业链协同,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型钢全产业链整体效能。三是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区域协同和差异化排产,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型钢产业自律发展。四是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对标先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
李海旺表示,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现代化厂房,再到城市更新中的装配式公共与民用建筑,钢结构凭借抗震性能好、使用效率高,资源循环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山西建绿色家园、筑品质工程的重要支撑。当前,山西钢结构产业正处于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国家住建部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的政策机遇,也面临着型钢产品标准对接不畅、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
谢力指出,轧制型材与焊接型材相比,具有绿色、质量高且稳定、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是今后钢结构产业发展所需的优先选用的材料,也是钢结构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对此,他提出3点建议。一是完善和细化轧制型材的使用标准,尤其是相关设计标准。二是轧制型材制造企业应加大产品品种创新力度,拓宽应用领域。三是调动钢结构轧制型材使用相关方的积极性,在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流通、使用维护等方面共同发力,系统推进该项工作。
石洪卫在讲话中强调,钢结构建筑前景广阔,目前在推广上遇到一些“瓶颈”,突破这些“瓶颈”需要依托产业链协同,形成“政策—需求—设计—标准—制造—应用”的闭环体系,尤其是未来要更多地从应用场景出发设计相关标准。同时,他特别强调,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有三点关键,一是企业有意愿,二是政府有监管,三是行业有手段。他建议可通过监管平台确定型钢主导品种的标杆成本,先试先行,进一步推动钢结构产业链协同发展。
随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中心处长马欣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王喆、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院长赵一臣围绕钢结构建筑发展机遇与挑战、高效能热轧型钢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型钢市场运行态势及未来展望等热点做主旨报告,东浩兰生上海黄埔分公司策划总监庄擎介绍了2025中国钢结构建筑生态大会筹备情况。
夏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钢结构建筑一定是我国建筑体系中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体系之一。从人力成本看,钢结构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人工效率高的明显优势。从碳排放来看,钢结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成本上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来看,钢结构建筑绿色节能优势将会随着时间而逐步增强。从产业链协同发展来看,随着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协同效率和质量的大幅提升,标准、设计等相关问题都会得到有效改善。
他同时也指出,当前,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尤其是在钢结构住宅的推广上仍然存在现实困难,但可以明确方向是正确的。目前已出现钢结构建筑与钢筋混凝土单位造价持平范例、产业链协同平台逐步建立且效率大幅提升等积极变化,他勉励参会企业要继续努力推动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
会议同期还举行了闭门会议,与会企业代表围绕型钢产业链协同共建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此次会议由中钢协指导、晋南钢铁承办,来自钢结构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参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